近期,工信部正式发布《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》(GB 21670—2025),对新能源汽车的动能回收系统提出明确规范,引发行业广泛关注。新规并非否定技术创新,而是在安全与效率之间寻求平衡,为消费者提供更可靠的出行保障。
新国标对电力再生系统(即动能回收)的核心要求在于:纯电车型默认工作状态下,驾驶员必须通过制动踏板完成车辆刹停,不可仅通过松开油门踏板实现完全停车。这意味着此前备受争议的 “单踏板模式”(即松开油门即可减速至静止)将不再作为出厂默认设置,但用户仍可手动开启该功能。

具体来看,新规对采用 A 型(加速踏板控制)和 B 型(刹车踏板控制)电力再生制动系统的车辆提出以下要求:

- 默认状态限制:每次上电后自动进入默认工作状态,此时仅松油门的制动减速度不得超过 3 米 / 秒 ²,且不可使车辆完全停止;
- 非默认状态提示:若用户手动开启单踏板模式,车内需通过光学信号(如仪表盘常亮指示灯)持续提醒,确保白天清晰可见;
- 功能安全强化:制动系统需满足 ASIL-D 级功能安全要求,包括冗余设计、失效监测及 4000 余种故障场景测试。
单踏板模式通过将加速与减速功能集成于油门踏板,实现了 “踩下加速、松开减速” 的操作逻辑。其优势显著:

- 能效提升:松开油门时的动能回收可转化为电能,显著增加续航里程,尤其在拥堵路况下减少频繁切换踏板的疲劳;
- 操作简化:城市通勤中仅需控制一个踏板,降低驾驶复杂度。
然而,这一设计也暗藏风险:
- 肌肉记忆冲突:长期依赖单踏板可能导致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误将油门当刹车。美国 NHTSA 统计显示,单踏板车型的误踩率较传统车型高出 27%;
- 制动灯误导:现行标准要求减速度 > 0.7m/s² 才亮刹车灯,但单踏板强回收减速度可达 1.2m/s²(相当于中度刹车)却不亮灯,后车无法预判前车减速;
- 机械制动退化:长期少用刹车可能导致卡钳生锈、液压油劣化,突发状况时机械制动失效风险增加。
新规并非针对特定品牌,而是引导行业建立更科学的安全标准。以特斯拉为例,其 2023 年已通过 OTA 提供 “缓行”(松油门后车辆继续滑行)和 “保持”(单踏板刹停)两种模式,由用户自主选择。其他车企如比亚迪、蔚来等也已调整动能回收逻辑,提供分级可调选项,兼顾能效与安全。

根据新规实施时间表:
- 2026 年 1 月 1 日起:新生产车型需取消默认单踏板刹停功能,改为 “缓行” 或 “转动” 模式;
- 2027 年 1 月 1 日起:所有已售车辆需完成默认设置调整,过渡期内车主仍可使用原有模式。
值得关注的是,新规同步强化了对电子传输制动系统(ETBS)的规范,将全干式电子机械制动(EMB)和无机械备份的电子液压制动(EHB)纳入监管,推动智能驾驶与制动冗余技术发展。这一举措既鼓励技术创新,又通过统一标准避免发展碎片化,为未来线控制动技术铺路。
对于消费者而言,新规落地后需注意以下几点:

- 适应驾驶习惯:无论是否使用单踏板模式,都应保持 “右脚覆盖刹车” 的防御性驾驶习惯;
- 关注提示信息:开启单踏板模式时,务必留意车内持续的光学提示,避免分心;
- 定期维护刹车:即使常用单踏板,也建议每月至少进行 10 次全力刹车,激活机械制动系统。

工信部此次出台新规,本质上是通过制度设计平衡技术创新与用户安全。单踏板模式并未被完全否定,而是从 “出厂强制” 转为 “自主选择”,这既尊重了市场需求,也为行业划定了安全底线。随着技术进步,未来或能探索出更智能的解决方案,例如结合环境感知动态调整回收力度,在提升能效的同时保障安全。